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顿该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就饮食节律而言,已有一些小型人群研究及动物研究证明太晚吃晚饭会损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等[1,2]。但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
近日,来自哈佛大学的Frank A J L Scheer及Richa Saxena教授团队在西班牙自然晚进食人群中进行了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表明较晚吃晚餐时体内褪黑素水平是较早吃晚餐时的3.5倍,并会升高餐后血糖及降低胰岛素水平。同时,这种负面影响在褪黑素受体基因MTNR1B G等位基因携带者人群中更加显著。
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糖尿病协会旗下著名期刊Diabetes Care中[6]。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晚饭时间与糖尿病风险的随机交叉实验。
论文首页截图
本研究在西班牙自然晚进食人群中进行,受试者为18-70岁的欧洲人,均没有糖尿病史及相关药物史,共845人。
在交叉试验过程中,每个受试者都要接受两次夜间2小时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s),一次是在习惯入睡时间前4小时(较早晚餐试验,EE),一次是在习惯入睡时间前1小时(较晚晚餐试验,LE)。EE试验在较明亮的≥450 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LE试验在较昏暗的0-25 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两次试验中间隔一周作为洗脱期,先后顺序随机。
试验步骤图解
与EE试验相比,LE试验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了3.5倍。OGTTs实验结果表明,LE试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曲线下面积(AUC)较EE试验升高了8.3%,同时餐后胰岛素水平降低,AUC较EE试验降低6.7%。这说明较晚吃晚餐的确会损伤糖耐量,并降低胰岛素分泌能力。
不同晚饭时间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
褪黑素是一种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白天分泌受抑制,夜晚分泌活跃。褪黑素最被人熟知的功能应是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调整昼夜节律[3]。同时,褪黑素能够作用于多种内分泌器官,并调节相应的激素分泌[4]。
褪黑素的作用复杂而多样,有研究表明内源性褪黑素水平增高可能引起糖耐量受损[5]。由于内源褪黑素水平在夜晚升高,因此,晚饭吃的太晚影响糖耐量可能与褪黑素有关。
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MTNR1B)是一种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其不仅能调节昼夜节律,还在葡萄糖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调节昼夜节律和葡萄糖代谢之间的桥梁。MTNR1B基因存在三种基因型(CC,CG,GG),其中G等位基因表达量越多,褪黑素受体在胰岛的表达就越高[7]。
为了进一步探究褪黑素,晚餐时间及糖代谢的关系,研究人员检测了所有受试者的MTNR1B基因型。结果发现,在MTNR1B基因的三种基因型中,携带G等位基因越多的受试者,糖代谢情况越差。这说明褪黑素受体的高表达会损害胰岛功能并升高餐后血糖。
MTNR1B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餐后血糖及餐后胰岛素水平
研究结果证明,晚餐时间过晚会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这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可能是由于褪黑素水平升高造成的。同时,MTNR1B基因的G等位基因是一种2型糖尿病风险等位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越多的患者越容易因为太晚吃饭损伤胰岛功能。
本研究结果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对于那些在临近睡觉时间进食的人群,包括夜班工作者、倒时差和有进食障碍的人,以及大量使用褪黑激素补充剂的人。这些人在进食过程中应注意潜在的糖尿病风险,而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也最好在睡前至少几个小时内避免进食。